2010/11/21 11:08:00 浏览:883 来源:杭州家教网
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 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渐趋增多,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四世同堂已趋减少,核心家庭日趋渐多,家庭成员少、规模小、成员序列简单,“421”型之家常见。独生子女也就成了家庭成员中的核心,是父母双方共同倾注感情的焦点,是人生的唯一依靠,独生子女这一特殊位置与生长环境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独生子女这一社会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成长的环境使在其性格、品德、习惯、心理素质等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上也反应了一些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溺爱性教育,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和行为特点。 由于独生子女成了家中“小皇帝”,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一切顺从孩子,为着孩子,父母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由此,渐渐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上表现为唯我为我,难与同伴相处。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在父母的娇惯中滋生。
二、 温室教育,导致孩子面对困难与危险无所适从 。过多保护,过多照顾,使孩子对父母过分依恋,无志在四方之气,心理易遭挫折,产生情绪障碍。自理能力差,劳动观点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往往是含在嘴里怕含化,拿在手里怕捏疼。对孩子的活动多加限制,不让其与其它孩子交往,不让外出单独活动,不让其从事有对抗性或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长此以往造成孩子软弱、无主见,遇事不知所措,对环境适应性差。由于包办子女的一切事物,养成孩子的依赖、懒惰乃至不负责的习惯,不愿干家务,不爱劳动。
三、 神童教育,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础如何,一味追求卓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把自已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过早承担其不应该承担或超越了他的承担极限的东西。神童式的施教,过多、过高的要求,充满枯燥的学前教育,种类繁多的补习,学了书法、学弹琴,打了篮球,踢足球,学了作文,有英文。时间排得满满的,扼杀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在父母为其设计的模子里成长,让他们失去了自主探究世界的欢乐与主动,进入学校后,同样接受程序化的教化,这能有创新的一代吗。
四、 智能中心教育,导到道德教育的匮乏 。超限度的施教,忽视情感陶冶与人格培养,忽视道德教育,这样孩子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易走极端等不良心理现象。同时“一俊遮百丑”的晕轮效应充斥在家庭教育中,也忽视了对孩子不良品德的矫正。因此出现因高压而导致弑父杀母,违法犯罪的事件多有发生。一时社会呼吁关爱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 价值导向出现偏差 。很多家长对孩子定位于考上名牌大学,今后当工程师、企业家、学者等,很少定位于普通的劳动者,使儿童从小就滋生鄙视社会服务性工作和体力劳动,对各种社会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要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人将成为普通劳动者或一般技术人员。
针对以上出现的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子观、亲子观、人才观、评价观。
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笫一任老师。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中不泛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的家教宝典,如“、“孟母三迁”、“易子而教”等,但一些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也禁固着人的思想,如:由于父系单系社会原则的映射,重男轻女仍然存在;受“棍棒下出孝子”的重体罚教育的颜氏家教论影响,体罚教育在一些专制性家庭中依然存在;“学而优则仕”仍是一些家庭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阳春白雪”式的家教理论与“下里巴人”式的家庭教育实际难以整合,因此,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儿童观,使父母认识到要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教育他们,要“使儿童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让他们在“一种充满快乐、爱和相互理解的氛围中长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当然这种人无论在何种文明中也都是很重要的。”。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为国教子。
二、 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笫一环境,对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过人大全国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有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这一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要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需要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但又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 教育,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轻思想,就是悲剧的根源 ” 。中国教育报刊发的《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中,这位母亲的忧虑和迷茫,结症莫过于此,要正确处理道德教育与智能教育的关系,既重视行为养成教育又重视智力开发。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呢?我想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言传身教,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家长作为孩子的笫一任、也是最特殊的教师,也可能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在言谈举止,待人处世、行为准则等方面要做子女的表率,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品德修养、文化修养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有“上行下效”之说,因此为人父母者,孩子榜样也。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要,他是儿童生活的笫一环境,因此作父母应该有为孩子营造一适应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孩子耳闻目睹的都是健康向上的,而非消极的东西。如:现在打麻将已是一种时尚,不“带水”是不行的,有的家长在家打,在外打,孩子也就无师自通,小小年纪一手牌打得不错,有时还可“挑挑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个孩子难免会染上赌博的恶习。
2、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事例教育,避免空洞说教。父母不仅教孩子说话,辨认周围的事物,区分是非美丑,还要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具体要求,通过给予指导示范直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形成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和最初的道德伦理观念。教育孩子切不可因善小而不为,因恶小而为之。古代有许多成功的教子实例,如“岳母刺字”的爱国情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刻苦求学精神,“孔融让梨”的谦让、关爱美德都值得我们借用,现实中的好的、反面典型更是教子的好素材。以事实说话,不要强硬灌输一些空洞的、枯燥的理论,要体现家庭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方法的多样化。
3、 广交朋友,慎重交友。由于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姊妹情节,他们往往从小过惯了独处的生活,习惯独来独往,不善于交朋结友。然而现代社会公共关系已是一门学问,交际也是一种能力。作为父母我们应为孩子补上没有兄弟、姊妹的遗憾,让多交朋友,但是要教育他(她)慎重交友。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在《慕贤》中有这样一段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交友不慎,对他(她)的成长及品德行为的养成将会不利。
4、 适度的挫折教育可以磨练孩子的意志。现在的孩子在顺境中长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苦,不懂艰苦奋斗,吃草根树皮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曾记否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中暴露出中国孩子弱点,那是“温室教育”的结果。适度的挫折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孩子立志守恒。古代教育家孔子很重视道德意志的培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在今看来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昔日的上山下乡,煅造了一代人坚毅的品质,从培养素质角度看,仍可借鉴。
三、 构建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笫一环境。
民主型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密、融洽、人格平等,家庭生活中充满和谐、民主气氛的家庭。其特点是:
1、 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相互支持、互相体谅、互相爱护,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2、 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既有父母对孩子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期待鼓励、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又有孩子与父母一起交流思想感情,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父母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也严格要求孩子。父母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也要求孩子满足父母的要求,听从父母的正确教育,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3、 父母为孩子成长既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又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
4、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如:按时起床、睡眠,科学地分配一天学习、活动、劳动、休息的时间,有规律地生活,完成各自分担的家务工作。
要构建民主型家庭首先父母要相互恩爱、相敬如宾,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应相互理解、信任,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做孩子生活的导师。其次,严慈结合,爱而不溺,严而不专。好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溺爱放任,不可“无教而有爱”,更不可实行“饮食(运)任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反)浆,应诃反笑”的错误教育,否则性格养成,“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容忍孩子犯错误,也应及时矫正错误。要顺应儿童心理,既不培养出“小皇帝”,又不是“小奴隶”的心理健康的儿童。笫三,蹲下身来看待孩子,用民主的心态对待孩子,走进孩子心灵,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和孩子沟通,不要用一双成熟的眼晴看待孩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吧。
四、 挖掘教育资源,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而教 。
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教育作为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过程”。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子系统,他无疑受到学校、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作为具有生活化的家庭教育要与正规化的学校教育衍接,特别是与素质教育衍接,在培养孩子兴趣、能力上下功夫,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它是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会让我们反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理念而试图寻找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从而使每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充分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教育环境。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它对人的影响是泛化的,作为孩子一坠地就将面临社会的浸染,作为家庭教育应给孩子注入适应社会风吹浪打的抗体,而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社会特别是社区要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共同促进其发展。只有这样,家庭、学校、社会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够培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最后我引用一个作者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文章:“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