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杭州

高考作文冲刺七天精品阅读

2010/9/17 9:31:00 浏览:1667 来源:杭州家教网

【编者寄语】


  为了确保质量,适应学子们当前的备考需要,本辑精品阅读在文章的选择上遵循以下几点:


  1、文必名人。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因此,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是写名人的,保证每个人物都可用做备用素材。


  2、文必真挚。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有一定的思想性,或深邃、或明晰、或犀利、或温润,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3、文必精悍。在七天的备考时间内,要想多阅读,阅读好,就必须控制文章的篇幅。因此本辑阅读所选篇目,一般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个别篇目略长,故做了适当的删节,以方便学生备考。


  4、文必绮丽。好的散文,不仅好在思想性上,还要体现在词句、文采上。本辑阅读所选文章均有一定的文采,希望考生能采撷几句,点铁成金,使得文章焕发生机,突破发展等级。


  精品阅读(第一辑)


  火中取栗的人


  周 晗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使人不堪磨难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同时,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的震憾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截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同样令人震惊。


  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是最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覆亡的唯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


  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绝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

南丁格尔:她把护士变成了天使


  于海生


  5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护士节,也是伟大女性南丁格尔的诞辰日。在经历了“非典”的灾难后,“护士”的称号让人备感亲切,南丁格尔的传奇值得我们一代一代地说下去……


  为小山雀树碑


  这位全世界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女性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父母因地取名,叫她“弗洛伦斯?南丁格尔”。那天是1820年5月12日。


  父亲维恩和母亲范妮,都有着贵族血统。在英国,他们拥有两处家园:茵幽别墅和恩珀蕾花园。每年夏天,烈日炎炎,他们全家像候鸟一样,马不停蹄地到“茵幽别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余时间,他们住在恩珀蕾花园里。到了春秋季节,全家人就到附近的伦敦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南丁格尔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的。


  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她的兴奋点,却往往不在小伙伴们身上。她爱骑小马,爱和身边的小猫、小狗、小鸟们聊天、玩耍。她乐于照看它们。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把它埋在花园内的松树下,还树起了一块小墓碑,上面写了墓志铭??


  可怜的小山雀/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从小时候起,她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她在满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恩珀蕾花园一片繁荣,花园外面却是满目凋敝。1842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


  “肮脏”而又“危险”


  1843年7月,正是炎热的季节,南丁格尔一家再度到茵幽别墅消夏避暑。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帮助周围的穷人。她不怕肮脏和吃苦,把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为不少病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亲给她一些药品、食物、床单、被褥、衣服等。到了应当返回恩珀蕾花园时,南丁格尔不愿半途而废,她想留在当地。但是母亲认为,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浪费时间护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一边,南丁格尔孤立无助。


  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认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由于医疗水平落后,战争频仍,在1844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有时简直就像疯人院。不过,在南丁格尔看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不是上述可怕的医疗条件,而是医院中“护士”名声不佳,素质低下。


  在1854年3月29日的信中,她描绘了伦敦一家著名医院护士的住宿条件:


  情况真是惨不忍睹!护士们睡在病房门口通道的木笼子里,我就像进入了监狱。那里既没有灯光,也没有新鲜空气,昏天黑地。由于护理人员数量很少,一大帮病人只靠一个护士护理,使护士们疲劳不堪,哪里有力气工作?她们的礼仪标准,必备的道德心,也每每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这就是南丁格尔即将行使使命的地方,考虑要去的“医院”。但是,她并不在意。她经常偷偷去医院调查,相信自己能使这一切发生变化。


  1845年8月,南丁格尔同父亲一道,到曼彻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而且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边护理。很快,祖母的身体大有起色。接着老保姆盖尔太太又病倒了。南丁格尔又赶回家里,精心护理病入膏肓的盖尔太太。直到老人临终,南丁格尔一直守候床边,没有离开半步。


  这年秋天,恩珀蕾花园附近农村中瘟疫流行,南丁格尔和当地牧师一道,积极地投入护理病人的工作。她在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了。


  那时,人们都以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培训。南丁格尔自己也曾认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护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亲眼看到一个女人痛苦地死去。这位病人服错了药。“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这一幕让她大受刺激。她从此知道,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但是,该去哪里学呢?


  只能偷偷地学


  离恩珀蕾花园几英里处,有一个诊疗所。主治医师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气,据说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是南丁格尔家的老朋友。于是,南丁格尔打算说服父母,给她一段时间,准许她去这个诊疗所学习。恰好富勒夫妇应约到恩珀蕾花园做客,她就当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先生为师。


  不料,一场风暴就此爆发了。父亲拂袖而去,母亲则气得发疯,说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怪念头,姐姐也歇斯底里地大声嚷嚷,说妹妹一定是“中了邪”。


  富勒夫妇感到很难堪,为了安抚南丁格尔夫妇,他们也只好向南丁格尔“泼冷水”,劝她放弃自己的想法。


  南丁格尔咬紧牙关,没有屈服。她开始偷偷钻研起医院报告和政府编印的蓝皮书。她还私下给国外的专家(比如普鲁士大使本森爵士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和柏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


  每天早晨,她至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当早饭铃声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看上去规规矩矩,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她丝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


  南丁格尔也收到了爱情的橄榄枝。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南丁格尔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却拒绝了。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南丁格尔曾在一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独身生活的态度,同时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惟一的。一个人完全可以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


  经南丁格尔的请求,本森爵士给她寄来了一本书:《凯撒沃兹的基督教慈善妇女年鉴》。书里介绍了凯撒沃兹在护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关情况。


  她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喜出望外。作为慈善医疗机构,凯撒沃兹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在那里,各方面的条件相对完备,她可以得到适当的训练。同时,那里的宗教气氛、清规戒律,是一张“挡箭牌”,可以保证护士的名声不受舆论指责。


  但她不敢贸然向父母提出直接去凯撒沃兹,只是利用病后疗养的机会,先来到法兰克福,当时那里的护理事业也走在各国前列。在一家诊疗所,她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她两周以后离开时,觉得自己有资格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员了。


  当父母、姐姐知道南丁格尔对护理“痴心不改”,还在私自学医时,个个气得发抖。他们联合起来惩罚她,令她“闭门思过”,不许出家门一步。


  终于结出了果实


  南丁格尔与家人冷战数年。时光如飞,在1851年6月8日这一天,在笔记中,她以前所未有的坚定语气写道:“我必须自行争取那些我赖以生存的一切。对于属于我的事业,我必须自己动手去做。我的人生的际遇,我的真正的幸福,要依靠我的努力,他们是决不会恩赐于我的。”


  这次,南丁格尔的确是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首先,她以出去散心为借口,去了凯撒沃兹。在那里学了两个星期之后,为了获得更系统的学习,决定再次去法兰克福。她平静地向家人宣布了自己的决定,父亲尚平静,但母亲和姐姐惊慌不已,再度极力阻挠。这一次,南丁格尔丝毫没有退却。她们三人大吵了一通,母亲甚至想打她耳光。


  第二天,南丁格尔勇敢地离开了家,来到西道尔?弗利德纳牧师的收容所??这所机构拥有一所医院,一所育婴堂,一个孤儿院和一所培训女教师的学校。


  南丁格尔住在孤儿院内的一个小房间里。她的工作地点,就是孤儿院和法兰克福女子医院。所有的工作她都学着干,一点儿也不肯落下,甚至连手术护理她也参加。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毕竟,在当时,对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完全是“有失体统”的事。她明白这一点,但她不在乎。


  在这段时间里,南丁格尔往家里写了好几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也渴望和家里人重归于好。在32岁生日时,她感谢家人的祝福,还特地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我的不幸的青春期已经过去,它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为此而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我将获得新生命。”


  的确,一切从此不同。南丁格尔不仅成为一个真正的护士,还一步步地把护士变成了真正的天使。


  1853年英、法、土三国与沙俄爆发了战争,成千上万的伤兵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去。她带着一支护士队奔赴战场,不分昼夜地工作。每天晚上,她提着小油灯,挨个看望伤员,让伤员感到了巨大的温暖。从战场回来后,她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以后又创办了一批助产学校。她成功地把护理工作从“污水般”的社会底层,提升到了受人尊敬的地位。


  南丁格尔于1910年逝世,享年90岁。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她的诞辰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同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决定,设立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


  我为什么是最出色的球员


  迈克尔?乔丹


  带着以下这种想法进入NBA的人是少之又少:只要是全队胜利的需要可以付出任何不求回报的牺牲。大部分在想着拿分,争取更长的上场时间,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据我观察,我所遇到的球员当中极少有我认为已经取得辉煌成绩的。


  我会说“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辉煌。我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榜样,希望由此让自己成为一名在进攻和防守两方面都才华横溢的更优秀的球员。


  另外一位很出色的球员要数斯科特?皮彭,他天性聪慧,对打比赛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他是勇士,任何时候都极具攻击力;他既擅长进攻,又精于防守,是场上生龙活虎的精灵。


  皮彭来自闭塞落后的乡下,但他敢于同从小在城市长大的球员相抗争。农村来的孩子可以不断学习,只是要比别人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伯德和约翰逊进队时准备好的是在某些方面教教别人,而皮彭进队时已经做好是向他人请教的准备。相信我,他不会跟别人离得太远。


  不知多少回,在场上我感觉自己是在同孪生兄弟一道打球,我们俩在一起打球时他所取得的进步由此可见一斑。如果我们作为对手,打一场比赛,那我坚信自己比他略胜一筹??我对比赛的细微变化理解得更深刻些,但那肯定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角逐。皮彭让自己成为随时进攻别人的“侵略者”,每次进攻都给人们创造一次惊奇。


  但我和他之间存在着区别:他是只要后面有一群狼在追着自己才发动进攻,而我是任何时候任何位置(哪怕没有追逐的狼群)都会发动进攻。其实这种区别是巨大的,所带来的威力的不同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经常能够看见其他球员眼中的丝丝胆怯,尤其是在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完全把握实现事先许下的诺言之时。


  这么说吧,有位球员发誓要打好第二天的比赛,但一旦比赛开始,他的第一次投篮失败时,你便可瞥见他眼睛里流露出的代表着一丝胆怯的轻微迷惘,他不是及时清醒头脑,并告诉自己:“没关系,我会投中第二个球的!”取而代之的是消极的念头一个又一个地聚集起来了,直至垒成一堵“恐惧墙”,最终再没有机会重拾斗志了。


  而我,丢了一个球之后会怎样呢?我以积极的心态接受这种结果,绝不让一次失球影响整个晚上的比赛。我从不让消极的念头一点点堆积,这种时候我告诉自己:“都过去了,珍惜后面的机会!”然后,前面丢五个球,后头我会投进10个,我总是让自信贯穿比赛的始终。


  一个没投中,我不会担心后面的一个球可能也投不中。还没投,干嘛就担心投不中呢!其实,这种消极的思想往往会成为所有人(不仅仅是运动员)一次失足后重振旗鼓的羁绊。


  其实生活又怎么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呢?我会努力争取每一天都能取得一点进步,我需要回顾昨天,感觉今天比昨天好就足够。一天一点进步,那一辈子该有多少的飞跃呀!


  比赛当中最重要的是保持镇静,学会在热火朝天的氛围中让你的神经保持一分冷静。当然偶尔你的情绪也会受比赛气氛的影响,但关键是这时候你必须及时提醒自己,遏制这种消极念头的扩张蔓延。


  一名伟大球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让全场比赛始终合乎自己的节奏,而不至于整个晚上老在担心“追赶”不上比赛。这恐怕也是“伟大球星”和“好球员”明显的差别之一。


  我小时候总喜欢在周日里为自己的穿着修饰一番,兄弟姐妹喜欢穿工装裤,但我总是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在我看来,穿西装、打领带才算是真正的打扮。


  清楚记得父亲曾告诉我第一印象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时,每次外出我们都穿西服,这正合了我的意。我们一起旅行,希望给人们一种高贵、中看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我每次赶去赛场之前总不惜花时间在房间里好好修饰一下自己。我希望藉此给人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并让他们知道我很在意他们对我的想法,当然,我对他们也能够尽量地表示尊重。


  我想跟更年轻的球员们说的一点是把握现在,小心不要让自己被别人设下的陷阱困住。成功会产生更高的期望值,但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里自然的演变规律。在长大成人,当上球员之前你得先了解你是谁。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是每位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的)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尤其,年轻一代的球员更应当知道,在球场外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是什么。我认为很多球员心中没数,但他们还认为知道呢。他们认为,出去看电影,上酒吧,每天晚上和不同的女人闲荡……诸如此类就是球场上最大的幸福。如果你真这么认为,那总有一天你会毁了自己。


  别紧张,放松些,别让生活太难。我经常跟好朋友“老虎”伍兹说起这些。学会以高境界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也不失为一种超脱。我认为,年轻的球员们更应学会“为现在而生活”,让生活自然发展,遇见困难和挫折,别纳闷,你就可以有这么大能耐,不必苛求生活中原本就子乌虚有的那份“完美”。


  你还是学会体验过程,如果不知道享受获得成功的历程,那将来的成功就不会显得那般美妙了。感知今天的阳光,明日还会霞光满天。

 选自《视野》


  就这样被你感动


  邓 皓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


  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5月14日早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视,就听到了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


  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


  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


  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


  ‘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


  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的会心地笑了。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


  学校给丁大卫定的工资的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算是高的了。


  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减到900。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


  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我注意到现场没有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


  “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我听说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了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


  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时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大家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的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诺大的演播厅鸦雀无声,现场的乐队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


  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


  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的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


  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


  我看到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


  “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


  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


  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


  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的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到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你回来教我们吧!”


  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眼泪再一次不听使唤地流下来。


  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你是我最好的老师,你给我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课,课本上没有。


  我并不是很喜欢看电视的人,2000年5月14日中央台的《实话实说》却会让我记住一辈子。


  莫扎特:没有童年的天才


  流 沙


  假如莫扎特自己能够选择人生,那么,他会不会继续选择三岁就开始演奏,五岁开始作曲?然后在父亲的管教下,牺牲太多的嬉戏时间,去为他人演奏?


  我想不会,这样太苦。


  但对于莫扎特来说,自从父亲发现他的音乐天才之后,他再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童年。


  父亲列奥波德有着世俗的虚荣,对于儿子,他竭尽全力。除了对莫扎特灌输大量复杂而高深的音乐理论,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学习外,父亲还要求莫扎特学习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一个五岁的孩子,遭受的是成人也难以承受的学习压力。


  一七六二年,莫扎特才六岁。父亲开始带领他在世界各地演出,列奥波德很明白,六岁的孩子去演出,这本身是一个奇迹。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维也纳、巴黎、伦敦、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城市。


  在奥地利国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这让莫扎特父亲引以为傲。


  功利或者虚荣,让列奥波德对儿子更加苛刻,许多要求,在现在看来,都是一种折磨。列奥波德要求儿子无论旅途多么劳累,必须随时随刻拿出小提琴就能演。而在许多场合,小莫扎特正在熟睡,却被父亲唤醒,让他即兴演出。为了炫耀儿子的天才,列奥波德总是想起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来考儿子,甚至让观众哼出几个音符,让莫扎特据此现场即兴作曲,即兴演出。或者用布将钢琴的键全部蒙上,而要求莫扎特弹奏时不能影响音色……


  莫扎特是观众心目中的天才,而这样的天才却充满悲剧的成分。莫扎特被迫迎合着观众的爱好,俯伏于父亲的淫威之下。而这样充满刁难和极耗心力的演奏会,常常会持续四五个小时之久。


  这是怎样的一种苦难?莫扎特是悲苦的,这种悲苦要求他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否则,他会很快地倒下。


  莫扎特的天才被神化了,而莫扎特心中的悲苦无人知晓。莫扎特说:“别人以为我的艺术的得来是全不费功夫的,那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的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成年后的莫扎特与权贵格格不入,十几年东奔西跑演出其实早就注定莫扎特无法融入世俗社会。莫扎特处于贫穷、饥饿之中。在维也纳寒冷的冬天,有朋友看到莫扎特和妻子在屋里跳舞,而真正的原因却是,莫扎特没有钱买煤取暖,只能依靠跳舞熬过漫漫的寒冬。


  莫扎特在三十五岁那年,因为贫穷,早已透支的生命之树开始凋零,在那一年,有一个人请他谱一曲,那人走后,莫扎特说:“这首曲子还是为自己写吧……”写到一半,他心力耗竭,已无法握笔。


  大师一辈子为他人赋曲,这也是第一次为自己写曲,写的却是《安魂曲》。


  选自《解放日报》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 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在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选自《文艺春秋副刊》)


  梦里惟一的行李


  永 星


  一个鞋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从小忍受着贫困与饥饿的煎熬以及富家子弟的奚落和嘲笑。但他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通过个人努力摆脱歧视,成为一个受世人尊重的人。


  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或者给他的玩具娃娃缝衣服。然后等待晚上父亲给他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或者向父亲倾诉他想成为一名演员或作家的梦想。


  可就在他11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的处境更加艰难。14岁时,由于生活所迫,母亲要他去当裁缝工学徒。他哭着把他读过的许多出身贫寒的名人的故事讲给她听,哀求母亲允许他去哥本哈根,因为那里有著名的皇家剧院,他的表演天才也许会得到人们的赏识。他说:“我梦想能成为一个名人,我知道要想出名就得先吃尽千辛万苦。”


  1819年9月4日,14岁的他穿着一身土得掉渣的大人衣服离开了故乡。由于家境贫寒,母亲实在筹不出什么东西可以让他带在身上,她惟一能做的就是花三个丹麦银元买通赶邮车的马夫,乞求他让儿子搭车前往哥本哈根。母亲看着年幼的儿子两手空空地远行,心痛而愧疚,不由泪水长流。他反倒安慰母亲说:“我并不是两手空空啊,我带着我的梦想远行,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行李。妈妈,我会成功的!”


  就这样,一个14岁的穷孩子,两手空空地独自踏上前往哥本哈根的梦想之路。


  也许上天注定了每个人的梦想之旅不会一帆风顺,他也一样。在哥本哈根,他依然无法摆脱歧视,经常受到许多人的嘲笑??他的脸像纸一样苍白,眼睛像青豆般细小,像个小丑。几经波折,他终于在皇家剧院得到了一个扮演侏儒的角色,他的名字第一次被印在了节目单上,望着那些铅印的字母,他兴奋得夜不能寐。


  但幸福是短暂的,他后来扮演的角色无非是男仆、伺童、牧羊人等,他感觉自己成为大演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于是,为了想成为名人的梦想,他开始投身到写作中。他笔耕不辍,两年后,他的第一本小说集终于出版,但由于他是个无名小卒,书根本卖不出去。他试图把这本书敬献给当时的名人贝尔,却遭到讽刺和拒绝:“如果您认为您应当对我有一点儿尊重的话,您只要放弃把您的书献给我的想法就够了。”


  在哥本哈根,他的梦想之火一次又一次遭遇瓢泼冷水,人们嘲笑他是个“对梦想执著,但时运不济的可怜的鞋匠的儿子”,他一度抑郁甚至想到自杀。但每次在梦想之火濒于熄灭之际,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我并不是一无所有,至少我还有梦想,有梦,就有成功的希望!


  终于,在他来哥本哈根寻梦的第15个年头里,在经历过一次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后,29岁的他以小说《即兴诗人》一举成名。紧接着,他出版了一本装帧朴素的小册子《讲给孩子们的童话》,里面有4篇童话??《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就是这部书奠定了他作为一名世界级童话作家的地位。


  他用梦想点燃了自己,用童话征服了世界。也许你已经猜到了,他就是著名丹麦作家安徒生。


  成名以后,安徒生受到了王宫大臣的欢迎和世人的尊敬,他经常收到国王的邀请并被授予勋章,他终于可以自在地在他们面前读他写的故事而不用担心受到奚落。但从他的童话中,我们仍可以看到他的影子,他就是《打火匣》里的那个士兵,就是那个能看出皇帝一丝不挂的小男孩,就是那只变成美丽天鹅的丑小鸭……


  谁会想到,一个两手空空来繁华都市寻梦的穷孩子,最终会得到人生如此丰硕的回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有梦,而且在困难面前从不轻易熄灭梦想之火。


  人生也像一场远行。远行时你可以没有车马盘缠,可以不带锦衣玉食,可以两手空空什么行李也不带,但一定要带上你的梦想。因为,梦想是最宝贵的财富,有了梦想,人才可以在无限的时空与未知的威慑下、使呆板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有变化万千的可能。


  梦想是人生惟一乐观的倚仗,是让生命澎湃的源泉,是一个必须时刻带在身上的神奇包裹,带上它,你的心灵可以忍受任何磨砺;打开它,你的人生可以创造无限奇迹。

普希金的尊严


  杨东明


  白昼在冬季的俄罗斯是畏缩的,从机场驱车进入莫斯科城也就是午后四点多钟吧,居然就有了暮色四合的味道。


  忽然,俄罗斯作协的奥列格向车外一指,对我们说:普希金??


  是的,普希金就站在路边的广场上,犹如一个黝黑的精灵。残雪压着他的头颅和肩背,陪伴他的是那些脱尽了绿叶的硬枝。他是在吟诵着《皇村回忆》、《窗》、《歌者》吧?他在歌唱着大自然,歌唱着理想、友谊和爱情。或许,他还在因为沙皇镇压十二月党人而痛楚,他咏叹着《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矿山的底层,望你们保持高傲的耐心,决不会落空你们那悲惨的劳动,和思想的崇高憧憬……”


  他就这样在冰雪中孤傲地挺立,带着他特有的那份尊严。


  普希金因诗获罪,曾经被沙皇政府放逐。新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把他召回莫斯科后,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十二月党人起义那天你在彼得堡,你会做什么?普希金尊严地回答:陛下,我会在我朋友们的队伍里。


  都说诗人与丹特士的决斗是沙皇策划的阴谋,都说丹特士甚至沙皇本人都在放肆地“追求”诗人的妻子。诗人在与丹特士决斗时中了对方的枪弹,就那样永远地倒下了。


  太可惜了,他不能不这样做吗?同行的一位作家朋友叹息着。


  整个莫斯科城都知道他妻子这件事……他的尊严,他必须去。讲解员毫不迟疑地回答。


  普希金腹部中弹,流了很多血。在书房的那张小床上,他度过了最后的四十多个小时。医生们束手无策,按照当时的医疗手段一切都无可挽回。普希金一直是清醒的,他平静地等待着死亡。


  他死得很有尊严,讲解员又说出了这个词。她的蓝眼睛忽然变得格外深邃,被微红的湿润所环围。我的心为之一触,蓦地涌起了一种巨大的感动。


  普希金的遗体当时就移置在紧挨大门的客厅里,供朋友们作最后的道别。屠格涅夫也曾来过,这位蜚声文坛的作家那时只是个十九岁的文学青年。如今,展柜里还保存着屠格涅夫当时收藏的普希金的一绺头发。面对那个珍贵的小盒子,不禁让人感慨万端。普希金能得到人们如此的挚爱,除了文学的天才之外,还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吧。


  我们后来特意去了莫斯科的郊外,去看了普希金与丹特士决斗的现场。树林里的雪很深很厚,褐色的树枝犹如无数举起的利剑。同样像剑一样竖立着的是一座高高的纪念碑,我在碑前照了相,然后迈开脚步,重演着当年的情景。决斗的双方是从同一地点出发,各自向外走出十步,接着回身开枪的。我走了,我回身站住了……我忽然想到如果我此时跪倒又会怎样?


  不过是忍了胯下之辱吧,那才成就了英雄。不过是能屈能伸吧,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唔,我们的历史中不乏这样的英雄,我们的现实中又有如此之多的大丈夫。我们机谋权变,我们聪明灵活,我们和这些俄国人真是大不相同了。


  卡夫卡:受伤的苹果树


  张建伟


  他是一个敏感的人,敏感的人往往很容易遭受挫折。


  在与人交往中,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不友好的眼神都让他思虑再三,不时受着心灵的煎熬,所以他经常受伤。他也不愿意经常待在家里,因为父亲想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在政府部门任职,而他接连让父亲失望。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十足的无用之物,所以父亲见到他,经常咆哮着骂他。


  因此,他对祖父的农场很感兴趣,甚至有段时间他想成为一个农大。在祖父的农场,他向祖父不断抱怨,为什么我的性格是这样?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老人家并未言语,而是带他去苹果园转转。


  在一棵倒下的高大苹果树前,他们停下了。祖父问道,你看这棵树和周围的苹果树相比有何特别?他答道,这棵树比周围的苹果树高多了,但主干较细,枝叶也较密,小枝条多,而且结出的果实也又少又小。老人呵呵一笑道,不错,你的观察很细腻也很正确,它是6年前种的,那时心太软,不忍让它受伤,总舍不得折断它的主干,清理它多余的枝条,结果只知空洞地生长而不结果,两年前才开始为它剪枝。这两年结了些果实,可零零星星就那么几个,但昨夜一场暴风雨把它给折断了。接着,祖父又感叹说,没有经历过挫折伤痛,碰上真正的打击就把它给毁灭了。


  又走到一棵枯树前,祖父问道,你看这棵树和周围的苹果树有什么不同?他答道,死树,主干粗,有许多树枝折断的痕迹,树身有疤痕。祖父说,我种下它的第一年就把它的主干给折断了,并且每年剪枝压枝,它第三年就结果了。可是去年,我剪枝剪得多了些,还在其支干上砍了几刀,没想到,竟不发芽了,现在已开始有朽木出现了。稍稍一顿,祖父又指了指旁边的那棵苹果树,说,它和那棵枯死的树遭受了同样的伤害,却坚强地活了下来,把营养及力量都用在了果实上,你看现在,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接着,祖父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仿佛喃喃自语道,没有经历过挫折和伤害,看似很快乐地生长,其实很脆弱,在真正的风雨面前便会遭遇灭顶之灾;而遭受了伤害,自暴自弃,任伤口散发着糜烂的气息,只会成为一块朽木;别总抱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只有经历了挫折和伤害,激发了生命深层次的东西,集中力量及营养在开花结果上,才能绽放出灿烂的花,结出硕大的果,散发出迷人的生命的馨香!


  他若有所悟。


  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他依旧经常受伤,可是,正因为如此,他对人性及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与思考,并努力结果,不久,他这棵伤痕累累的大树便结满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果实。他写出了《地洞》《变形记》《判决》《诉讼》《城堡》等享誉世界的小说,而他本人也被誉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现代文学的鼻祖。


  他就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做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灵。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矗”和“伊始”,乃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人青春荡羡、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始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觉。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次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约会荷花


  赵福莲


  早早的就听说霍金要来了,霍金保持着他特有的身体姿态与偶露的微笑要来杭州了!


  霍金来杭州,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位科学巨匠与科学界的一次聚首,一场会晤,一篇不亚于任何追星场面的经典篇章。而在我的私底下却在想:霍金应该是来赴西湖的荷花之约的。


  当那么多的人都在为霍金而狂时,他坐在轮椅上想的是什么呢?是身体上的不适?是想拼命忍着将要流溢出来的口水?是想好好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还是新的黑洞理论?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


  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哪怕是装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静静地飘下,飘到一个地方,风吹一下,就动一动。风不吹,就静静地禅定着。那些仍然留在枝头的鲜花与果实与它无关,那些欣赏鲜花与享受果实者的赞叹与它无关。它只属于大地。回归大地,是它的理想与抱负。走向大地时的那份从容与宁静,那份无悔与蕴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叶自己,才能够懂得!


  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所有的鲜花与笑脸还有亲吻连同祝福,也就是冲着他的那份直立着的心而去!


  大多时候沉默着的霍金,总让人误以为他是暂时地睡着了,睡着了似的霍金其实是比谁都清醒着。他在心中寻找美,一份简单得令人心痛的美。所以,当他看到西湖的荷花盛开时,忍不住赞叹了:多美啊!美就是那么简单!而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付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任何生命都有这个过程。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接天的荷叶当中,霍金难道不比荷花更美吗?他与荷花融为一体。


  微风起处,荷叶与花儿都摇曳了起来。风在花叶上吹着,也吹在霍金的脸上。霍金也像一阵微风,向我们吹过来,吹过来,成了夏日里最后的一抹清凉。


  (选自《扬子晚报》)

 不经意间的超越


  江 玲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2道数学题。


  青年很有数学天赋,因此,导师每天都给他布置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正常情况下,青年总是在2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嘟哝着。他也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2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出正17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是导师见我每天题目都做得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开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选自《视野》


  爱因斯坦的请求


  孔祥萌


  一个在柏林饱受歧视的波兰学生曾去拜访爱因斯坦,请爱因斯坦为他写一封推荐信,使他能够顺利地在柏林求学。问清缘由后,爱因斯坦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他起草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推荐信。


  拿到推荐信之后,满怀感激之情的年轻人又提出了一个请求:“能不能给我一张有您签名的相片?”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慷慨帮助他的名人。


  “好的,”爱因斯坦接着说,“但是你得答应也送我一张有你签名的照片,这样才平等。”


  就是这句话改变了这位青年的一生。拿到推荐信后,这个年轻人顺利进入了柏林一所名牌学校。他发愤学习,毕业后成为爱因斯坦的得力助手,并且以一篇《麦克斯韦场方程的非线性概括》扬名天下。他就是后来饮誉物理学界的科学家英费尔德。


  很多年后,英费尔德回忆起这件事,依然泪流满面:“他的话使我感到平等并给了我自信,他的话是我前进的强大动力……尽管当时他穿了一件皱皱巴巴的上衣,裤子上还掉了一个主要的纽扣,但是什么都影响不了我对他的无比崇敬。”


  心存对弱者的尊敬而不是同情,以平等地给予代替施舍。这样,你就会发现,最令人折服的不是你给予的东西,而是你给予时的姿态。正是因为时时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爱因斯坦成为了极其受人爱戴的科学家。


  选自《演讲与口才》


  科学有多大


  唐 韧


  在某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法布尔手里提着一盏小灯走出了他的“荒石园”。


  已经65岁的法布尔心中很不宁静。《昆虫记》已经出到第6册,从1879年以来,每三年完成一册。他的事业现在有了累累果实。但是贫困仍然与他形影相随。


  这么多年过去了,由于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仿作,他写的科学读物不再被指定为教科书,版税减少,而他还有三个儿子尚未长大。他研究昆虫的计划经常被各种琐事割碎,没有经费,妻儿要吃要穿。孩子们没有学费,这倒没什么,他可以在家里给他们上课。不过他的身体眼看着衰弱下来,穿着粗呢子旧外套的身体也越来越向前弯曲。说不定上帝就要接走他的灵魂了,他的昆虫研究还有许多计划没有开始呢!


  他在52岁时竟举家迁往偏僻的荒石园,为的是最终完成活态昆虫研究的项目。能完成多少?他不知道,这是他死去的儿子汝勒生前的意愿,这么多年,他在怀念儿子的哀痛中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现在他偶尔也感到疲倦,甚至担心……


  法布尔挺直身子向暗夜里望去。景物怎么也看不清。小灯的光线向四处散开,几步之外天就黑下来了,再远处就是漆黑一团。法布尔看着地上自然的马赛克铺层中的一块小方砖,为了再看清旁边的一块,他移动着自己的位置,每次移动后,周围仍是一圈狭窄的弱光带。仍然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眼前的些许景物,这些小方砖究竟是按照怎样的规律一个挨一个组合成整体画面的?无法看清……忽然,他心里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震动,这些天闷在心中的痛苦似乎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如果整个自然界就是这大片的方砖地,他法布尔不就是这方砖地上的提灯人吗?看清整个方砖地的整体画面的规律,并不是他一个人能办到的事,一个提灯人办到的只是看清庞大未知体系中的?个点或几个点,并把这发现指给他人。科学,和庞大的未知世界一样大,是没边没沿的东西,没有人能终结和中断科学的伸展。


  这一天,激动的法布尔在《昆虫记》第7卷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不管我们的照明灯能把光线投射到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但我们应为此而感到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已经注定要做的事情,就是使微不足道的已知领域再扩大一点范围。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地移动我们自己的提灯吧。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这段话,过了一百多年,在21世纪初的今天,仍然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


  金钱的阴谋


  刘燕敏


  培根曾任英国的首席大法官。六十岁时因受贿,被判罚四万英磅,并囚于伦敦塔,后来虽被詹姆士国王豁免,但出狱后不久,就死了。


  临死前,培根对他的《人生随笔》(中国译作《培根论人生》)作了最后一次修改,在改到《论金钱》这一章时,他核实了三个案子:


  乞丐杀子案。有一位名叫约翰的乞丐,行乞四十载,积攒了三千枚金币。有一天,他发现儿子头上有一顶非常华贵的帽子,便问从哪儿来的?儿子交待是用一枚金币从当铺里买来的。约翰又问,金币哪儿来的?儿子答,是从三千枚金币中拿的。约翰听后,七窍生烟,一拐杖结束了儿子的性命。因为这三千枚金币是他一便士一便士积攒起来的,用一枚金币买顶帽子,实在是太奢侈了。对如此大手大脚的儿子,他忍无可忍。


  姐弟绝交案。伦莎和戴维是姐弟关系,他们在年幼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为了养活弟弟并使他有一好的前程,伦莎十三岁就做了妓女。在伦莎的资助下,戴维进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有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就在戴维准备报答姐姐伦莎的养育之恩时,伦莎提出断绝姐弟关系,并永不见面。因为她看到弟弟就想起自己不堪回首的历史,并且弟弟愈幸福,愈会勾起她对不幸的回忆。


  兰姆贪污案。兰姆是位海军大臣,年俸一万六千英磅,是一般伦敦市民的五十倍。他通晓天文、历法和海洋知识,在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中,屡立战功,被伊丽莎白女王封为爵士。同时,他也是一位以简朴出名的贵族,在别人钟鸣鼎食的时候,他每天的费用从不超过两英磅,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在伊丽莎白死后,被查出贪污军饷六十万英磅。这些钱原封不动地藏在他的地窖里,最后他被詹姆士国王下令处死。


  培根为什么要核实这三个案子?研究者说,培根从伦敦塔里出来后,发现了金钱的阴谋。他要通过这三个案子来证实自己的发现,至于他发现了金钱的什么阴谋,他们说,无从考证,因为培根烧掉原作,准备重写《论金钱》时,支气管炎复发,死在了伦敦北郊。


  培根到底发现了金钱的什么阴谋?三百多年了,许多人试图破解,然而,都没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直到前不久,才有人根据这三个案子,找到满意的解答:


  在你获得金钱的过程中,如果感到紧张或屈辱,在获得金钱之后,就不要指望这些东西会让你生活得怡然自得,因为在紧张或屈辱中得到的金钱,用起来会更加不安和心酸。


  据说,这就是培根临终前所发现的,金钱本身所固有的阴谋。


  《人生与伴侣》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杭州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8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